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册 | 登陆

评《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》

    直到现在,每当我想起第一次作学术报告时,仍然羞愧难当。那是大二的时候,我做了一点小研究,于是向大家介绍我在其中使用的一些方法。在那次失败的报告里,我讲得太空泛,没有涉及实际性内容;时间到了我仍然继续讲,听众开始躁动不安,有人退场;最后也没有人提问。直到后来和其中一些人成了朋友才知道,在他们看来,我讲得全部是抽象的大道理,没什么好质疑的,也因此他们没有什么新的收获。

    相信类似于这样的尴尬情况,你或多或少也碰到过:你的论文没有前言,一上来就介绍你的工作,让别人摸不着头脑;你在某一次报告中,为了让大家明白某一步是怎么实现的而陷入细节……更大一点的可以算得上失误的还有:你选择了一位导师,共事一年以后发现他开始抢你的研究成果;或者他只安排你做一部分细节工作,而不向你讲明全局性的方向——有可能他也不清楚。

    事实上,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,我们的学习都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,我们学会了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,于是可以就某一个课题做指定的研究工作。但这仅仅是科研中最基本的技能。一旦研究生毕业,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,选题、立项、申请经费、制定研究计划、按计划实施、写论文、作学术报告等等,这些事情就都摆在了你的面前。

    面对一个如此现实的科学研究,你真的准备好了吗?

    你可以选择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摸爬滚打来熟悉这些技巧,也可以祈祷研究生阶段会碰到在这所有方面都细心指导你的教授,无论如何,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直接读一读别人的经验之谈。

    今天,我就向大家推荐这么一本书——

    《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——科海沉浮指南》,P.J.费贝尔曼著,钱佑华译,复旦大学出版社。
    A Ph.D. Is Not Enough: A Guide to Survival in Science,Peter J. Feibelman

    首先,这是一本相当薄的小册子,中译本仅108页。这也就意味着,时间紧的你,仅仅一个下午就可以把它细读一遍;而如果你觉得确实值得的话,还可以再多读几次。同时,这也意味着本书的语言相当精炼,很多句子也许需要你反复咀嚼——和你看论文一样。

    作者Feibelman是一位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固体物理学家,他的详细情况大家可以参看这个页面,我就不重复了,那里也有本书的详细目录和前言。

    全书从分析几个案例开始,你会发现其中的很多错误我们已经犯了,或者我们以后会犯——如果不看这本书的话。注意从第一页开始,作者就将他的经验和忠告穿插在正文中,因此建议从这一章开始就认真的读——一开始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,所以我回过头又读了一次。

    接下来讨论如何挑选论文导师和博士后岗位。作者认为,你应该尽可能找一位杰出的、有经验的科学家来指导你的学位论文。年轻的导师为什么不好?他们不是更有激情和想法吗?另外,杰出或者资深,是唯一的要求吗?如果不是,还要注意一些什么呢?这些问题,等你去书中寻找答案。

    第三章讲怎么样做学术报告。关于学术报告,一些常见的错误想法是:我应该详细讲一讲我是怎么样取得这个成果的;我的听众不希望我认为他们很外行,因此我应该讲解得尽可能专业……这些想法都将导致一场失败的报告。学术报告到底是为了什么?它是你自由发挥展示自我的舞台吗?应该如何安排内容的深度?我的幻灯片做多少页比较合适?这些问题书里都作了深入的探讨。

    第四章有一个有意思的标题——写论文:要么发表,要么完蛋。其实读者马上就会发现,并不是发表了论文就万事大吉了,必须考虑的事情是:如何写一篇别人愿意读的论文?作者认为,如果你可以把它写成小说一样有趣,又能让别人理解你新做出来了什么,你就成功了。怎么样把一件严肃的事情写得让人看着津津有味呢?(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本书,另外一个还算成功的例子,可以参看笔者的前文《什么是六度分隔理论》)

    在后面的章节里,作者陆续谈到:如何选择职业道路,是去科研机构、大学院校,还是企业研发岗位?如何应聘?用人单位最看重你的哪方面?申请研究经费有什么技巧?怎么样合理制定研究方案并且成功的完成它?

    回过头来看,整本书的特点是:文字紧凑、逻辑性强、每段都充满了经验之谈,让人觉得颇有收获。行文轻松幽默,中文翻译也很好的保持了这个风格。

   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,国外的书有一个特点是,几乎没有什么要点重点可言,每一句话都有它的作用,但看完以后总觉得有些缥缈。这本书也如此。我们大家从小受到的教育,是学习归纳总结式的知识,看这种风格的书也许会有点摸不着头脑,就像我的那场报告一样,觉得太泛而没有重点。因此建议大家多读几遍,每看完一章的时候,闭上书回顾一下这一章的内容,最好是能够把自己新认识到的东西写下来,这样就能慢慢的把思路理清楚。

    最后应该指出,作者所在的环境和我们国内的研究环境总是有所不同的,一些潜规则在国内也许并不适用。本书应该是作为一本参考借鉴类的书,而不应该是你行动的完全指南。

    将这本书推荐给研究生们,以及希望将来投身科研的本科生,它一定会帮助你更好的开始你的学术生涯。

标签: , 博士

« 上一篇 | 顶部 | 首页 | 底部 | 下一篇 »

引用本文

点击获得Trackback地址,Encode: UTF-8 点击获得Trackback地址,Encode: GB2312 or GBK 点击获得Trackback地址,Encode: BIG5

1条记录访客评论

不错不错。:)

Post by zibuyu on 2007, August 14, 8:52 PM 引用此文发表评论 #1


发表评论

评论内容 (必填):